首页 经济新闻网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昔日"不毛之地"种下新希望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昔日"不毛之地"种下新希望

更新时间:2023-07-17 分类:经济新闻网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庄村,盐碱地分布广泛。老一辈人有句话:“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绿意绵延。

  五庄村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山东现有盐碱地890余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近700万亩。近年来,山东多地经过科学治理、综合利用,改良盐碱土壤,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

  节水抑盐,调节土壤盐碱成分

  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大豆苗密密匝匝。走在田间,低头细瞧,有的地块上还泛着白花花的“碱疙瘩”。徐园子乡党委委员杨振群在地头一坐,谈起这片盐碱地的变化。 杭州经济网

  庆云县地处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易在土壤表面积累;地邻渤海,容易出现海水倒灌,加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含盐量较高,多年来粮食产量不高。“过去这片地,种一茬,赔一茬。”杨振群掰着指头算着,“遇上好年景,刨除成本,一亩地一年有八九百元的收入。”

  然而,今年测产,这片地将迎来丰收:小麦亩产500余公斤。盐碱地咋就成了丰产田?

  一条条塑料软管整齐铺开,管上密布细小的出水孔。“实现丰产,水是关键。”杨振群说,“过去以黄河水压盐,挖沟修渠、大水漫灌,一亩小麦需用约100立方米的水。但黄河水得‘精打细算’,于是,我们采用了暗管排灌新设备,铺设喷灌带,小麦一亩只需用40立方米的水,节约了不少水。” 省市新闻网

  水用得少了,盐压得住吗?“新设备应用了传感、远程精准分析控制等技术手段,当地下水位上升,触发感应器,暗管启动强排功能阻止盐水上升,保护地表层,既能实现节水灌溉,也能调节土壤盐碱成分。”杨振群说。

  同处黄河三角洲的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淡水资源匮乏,为了做好节水抑盐,当地采取引水蓄水、提取卤水等措施。“仅在水上下功夫还不够,治理盐碱地,还得配‘良方’。”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说。

  黄河三角洲地下土壤结构复杂,土径小、密度大,易形成板结层和黏土不透水层。“过去硬邦邦,像砖头一样;现在土质松软,透气性好。”孙德东说,为了打破盐碱地普遍存在的板结现象,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同时,推广小麦深耕深松等方式,不断改良农机农艺。

  走在柳疃镇的田野上,一簇簇苜蓿正拔节生长。“治理盐碱地,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苜蓿耐盐碱,能起到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我们利用它来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从而使盐碱地变为可种植普通作物的优质地。”孙德东说。

  科技攻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阡陌纵横,田垄交错,夏播玉米破土而出,伸展茎叶。记者走下田埂,仔细打量,发现有的区块玉米格外“拔尖”,个头更高,茎秆更挺拔。

  为啥有的玉米“与众不同”?在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进行作物发芽率实验。在这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厦门要闻网

  近年来,山东多地立足盐碱地实际,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垦利区与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等工作,推动盐碱地作物种业创新。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说:“我们与国内外专业的水稻育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从各地收集不同的种质资源,通过评价、鉴定等办法,找到具备性状稳定、耐盐碱等优良品性的‘优秀选手’,再拿到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试种。”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仅在“选”上下功夫还不够。在黄河三角洲,自主培育的种子正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速育种平台,宛若来到一座“植物工厂”,一排排绿苗整齐地扎在栽培架上,在灯光下茁壮成长。“液位低于13厘米,要加营养液了。”工作人员轻触屏幕,不到1分钟,营养液从栽培架上冒了出来。将培育的作物放在育种平台人工模拟的环境中,可以有效缩短生长周期,高效完成品系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搭平台、引项目、引人才,围绕耐盐碱植物精准高效育种等领域展开攻关。目前,共筛选培育小麦、大豆、藜麦、苜蓿、花生等4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开展各类作物试验示范10万余亩。 芜湖资讯网

  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心将盐碱地生物育种作为首要任务,汇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从政策、平台、产业等方面一体化推进盐碱地科技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高效途径,为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山东贡献。”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

  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

  以前,40万亩盐碱涝洼地,种啥也不长,只能闲置。现在,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有限公司养殖车间,盐田虾在水中悠然游弋。天亮了,随着打氧机的声响,车间忙碌起来,工人将活蹦乱跳的盐田虾打包、装车,它们很快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热点评论网

  沾化区立足本地实际,在盐碱地上发展水产养殖特色产业,推广养殖新模式,建成现代化水产养殖车间6.32万平方米,改造标准化养殖区4.4万亩,建设小棚生态育苗棚241座。

  盐碱地里养虾,村民的钱袋子跟着鼓了起来。滨海镇探索“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订单式盐田虾养殖方法,组织企业将养殖订单打包发给合作社,再派单给养殖户,同时,企业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海产品种苗和技术跟踪服务。

  不光是沾化区。近年来,山东各地根据盐碱地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德州市平原县王庙镇堤下赵村,池塘连方成片,水上荷叶田田。“过去,这里是低洼盐碱地,地碱水咸,庄稼很难生长。”王庙镇源通莲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勇说,近年来,县里推行生态化养殖模式,实现塘中藕、水中鱼、土里泥鳅立体种养,生产的莲藕获评绿色食品A级产品。 广东新闻网

  夏天卖虾,中秋卖鱼,过年卖藕,盐碱地成了“宝地”,村民务工有了好去处。“每年莲藕的采挖、清洗、分拣都需要人手,我就到这里来打工,离家近,一天能挣五六百元。”源通莲藕种植合作社社员李运友说。目前,该合作社可年产莲藕200万公斤、泥鳅10万公斤,年产值1800万元,解决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

  “山东将持续挖掘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潜力,宜粮则粮、宜渔则渔,探寻发展特色产业,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近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国际纺织城开工建设,来自浙江义乌和柯桥、福建长乐、广州中大(轻纺城)、佛山盐布等全国多个纺织产业集群的企业纷纷“组队”预订厂房及店面入驻。以此为
admin 2023-07-17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不断攀升,能源行业持续发力积极保供。在我国煤炭主产区山西,记者采访了解到煤矿、铁路、电网各方深挖潜力,全力打好能源保供“主动仗”。 天刚
admin 2023-07-15
安徽与浙江,山水相近、人文相亲、交往密切。近年来,皖浙两省深化合作、携手共赢,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共链,经济合作驶入“快车道”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
admin 2023-07-15
本报记者 巩持平 实习生 王术 “二者当然不一样!”记者在杭州见到City Walk爱好者和组织者费曼(化名),他解释了逛马路和City Walk的区别,“City Walk最重要的是偶然性,逛马路不就是单纯走
admin 2023-07-15
四川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脱贫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全省
admin 2023-07-15
广东珠海产业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珠海产融平台”)运行1年多来为本地企业获取融资逾50亿元;珠海支持澳门资本设立了15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企业,以股权投
admin 2023-07-15
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7月12日对外发布,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
admin 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