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新闻网 上海与苏浙皖协同合作 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上海与苏浙皖协同合作 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更新时间:2023-06-06 分类:经济新闻网

  制造功能高分子薄膜的设备,过去约20%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为完成这项重大装备的技术攻关,位于江苏苏州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与位于上海的中国化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携手合作,成功开发出“国产宽幅高速双向拉伸薄膜成型设备”,一期成果已在江苏南通的相关薄膜制造企业投入使用。

  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由科技部批复成立,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共建的综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截至2023年5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拥有研发人员1.5万余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转移转化技术成果9000多项,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保险新闻网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立足于推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组织配置创新资源,为技术团队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和专业化培育,助力科研成果从学术到产业化的转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说。

  上海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协同,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与苏浙皖一道,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制度、政策、资源协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制度协同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工作专班、秘书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2022年8月27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首次会议顺利召开,科技部与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印发《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在联合攻关上,2022年长三角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67.4亿元,其中长三角协同实施的资金额56.5亿元,协同参与占比84%;在组织方式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在创新协同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在上海和江苏布局建设专业研发载体93家,与海内外15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长三角区域317家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从企业真实难题、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对接研发攻关与技术合作,目前已达成技术研发合作超过460项。技术要素市场协同持续加速,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外媒看中国

  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做实机制、放大效应、打响品牌,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在海拔3800米的西藏尼木县卡如乡,小超市老板卓玛时不时朝着公路的方向张望。没过多一会儿,一辆小货车“嘎”的一声停到她的店门口。 “快递直达山尖尖,乡村网购不稀罕!”卓玛一边打
admin 2023-06-06
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绘一张图、同织一个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 长三角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是一片河湖密布、地势平整、自然条件优越的三角洲平原。独特的地理区位
admin 2023-06-06
珠海首个综合保税区——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5日正式封关运作。这个保税区将成为珠海市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珠海高栏港综保区总规划面积2.514平方公里
admin 2023-06-06
长江穿城而过、多座山脉纵列,据史载“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重庆中心城区东部的卫星城——长寿区因此得名。 长寿区近年来打好“长寿牌”,培育“自然长寿”农产品,
admin 2023-06-06
法桐成荫,红砖斜顶,排架结构的老厂房,来来往往的游客穿梭其间,拍照留念。69岁的路丽娅在一台造粒机前驻足,“没想到破败的厂房,又焕发出青春活力”。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
admin 2023-06-06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北京市教委、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工商联共同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提高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用人单位对就业创业政策知晓度
admin 2023-06-06
5月,是53岁的姚林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走到村子周围的树林边,只见数百个蜂箱整齐摆放,嗡嗡的蜂鸣声不绝于耳。姚林东揭开其中一个,查看采蜜情况。 “最近正值‘流蜜期’,今年雨
admin 2023-06-06
近日,记者在吉林省西部采访时发现,随着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当地粮食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盐碱地改造的稻田也能种出米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助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稳步
admin 2023-06-06